第一三零七章 年前的京口(2 / 3)
关中的商队能够顺利的穿过两淮南下,是桓温默许的,否则桓温在淮北和淮西的兵马只要稍加盘剥阻拦,就能够让这支商队的人数少一大半。
商贾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很容易就会被桓温的干扰而扑灭。
虽然风险越高、收益越大,但是贸然卷入桓温和关中之间的摩擦冲突,显然并不是好事。
因而作为给桓温的报酬,杜英也默许桓温的商队来到京口,或者顺着这条重新开通并且暂时在管理上非常宽宥的道路前往中原或者关中。
有钱大家一起赚,算是默契了。
当然,杜英也不可能给桓温太多可乘之机,六扇门也正全神贯注盯着这些商队。
单纯的来一起发财,这没有什么。
但是想要趁机刺探军情,那想都不要想。
大量商队的涌入以及对渡江的需求,使得已经在战火之中沉寂太久的京口和广陵,都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谷鋲
京口城外的棚户已经拆了很多,新搭建起来的屋舍,崭新而整齐。尤其是在吴郡世家和本地的青徐世家宣布追随关中之后,大量的木材和石材也变得更容易搜集——这些山林所产,之前很多都已经被世家垄断,而现在则敞开了向京口方向供应。
从原来的奇货可居,变成了现在的薄利多销。
甚至因为关中的采购量很大,原本对此颇有反对意见的吴郡世家上下,也开始默不作声了,然后渐渐的变成了这场贸易的拥趸。
盖因各家各户因此赚的实在是太多了。
不拥护的话,各家子弟、旁支,会联合佃户们一起,直接把家族的管理层给掀翻。
而实打实的利益到手之后,那些反对在吴郡开设工坊、推行关中新政的人,也开始闭上嘴巴,转而细细的思索,关中新政难道真的是猛于虎的苛政,真的要把世家置之死地么?
说不定我们之前对于新政有什么误解,又或者我们和新政之间并不是没有任何妥协和共存的余地?
江左本来就是思想交汇的地方,乱世又是思潮涌起的时候,因此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并且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真的思索和考虑,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
更何况杜英虽然没有打算强行在江左推行关中新政,但是也在动用六扇门的力量,从底层、民间出发,一点点的施加和扩散影响力,相比于世家子弟,底层的百姓虽然浑浑噩噩,但是他们对于此生的悲惨,对于江左由于世家制度存在而导致的严重贫富差距,还是心中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