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优盘(3 / 5)
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可陆逸明的话实在太难听了。
就算是郑友元脾气再好,眉宇间也忍不住露出了几分怒意。
“陆总,你这话说得,未免有些严重了。”
陆逸明见郑友元面有怒色,却是不疾不徐,说道:“郑总误会了,赚钱嘛,不寒碜。不过我觉得,你这大元电子厂在国内同行业里,规模也不算小,大可不必仰人鼻息。如果能够站着把钱给挣了,想必更好。”
求人办事,免不了要大出血一回。
可陆逸明却并不打算吃亏,无论是岭东商帮还是广府商帮,他谁的码头都不打算去拜,因为他想成为新的码头。
而郑友元,就是一个值得他来拉拢的对象。
在陆逸明看来,只要抛出的诱饵足够大,就不愁郑友元不主动上套,等把整个郑家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再利用郑友元的人脉来对付梁淑珍和左春荣,那自然是轻而易举的。
所谓圈子,无非是利益的集合。
只要抛出去的利益足够大,陆逸明自己就能成为新的圈子,又何必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费尽心思去融入别人的圈子呢?
之前扶植表哥李易文和好友李全旺,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起来,成为自己的助力。
可惜他们现在还派不上什么用场,所以陆逸明打算多找几个工具人来培养一下了,郑友元就是他盯上的目标之一。
郑友元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些许对陆逸明无知的嘲讽:“你倒是说得轻巧,现在电子产品几乎都是国外的品牌,专利和技术都在人家手上,你还能站着把钱给挣了?”
在八十年代初期,东南沿海一带,就有许多境外资本过来投资办厂,而一些外资为了省事,则是会在本地寻找一些可靠的合作者,采用“三来一补”模式进行运作。
所谓的三来一补,其实就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
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是别人的,夏国人也就只能出卖劳动力,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还得看别人脸色行事。
哪怕到了一九九六年,加工贸易依旧占据着夏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珠三角一带遍地都是血汗工厂。
就比如郑友元创办的大元电子厂,虽然部分电子元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可主要的客户仍然是外国人。
没了欧美的订单,他的电子厂立马就得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