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平特混营(2 / 4)
其中,前一百名中,包含了十名军官,雷火,谢岩,罗汉易,刘愣子四名军官包揽前四名。
谢岩将军官剔除,然后按名次顺序点了一百人,最后把这一百人单独分列到一旁,对到他们道:“你们将跟随冯校尉进行特别训练。”然后,又让分数最好的四名军官(他本人除外站到他们中间,最后对这一百零四人道:“特别训练合格以后,你们中最好的四十人将做为敢死队,由最好的两名军官带队,其他的人将组成突击队,共同成为此战主力军。鉴于特别训练极其辛苦,所以,从明天起,提高伙食,保证每天有一顿有肉食。”
在大唐,天天有肉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士兵们无法理解谢岩为什么要这么作,但是他们这一次却是无人提出异议,毕竟那一百人都是平时训练最刻苦的人。
真实的原因只有冯宝知道,那是因为谢岩发现,军中许多士兵都有“夜盲症”,就是一到晚上看不见东西,这不是真正的“病”,是由于人长期不食用肉类以及动物内脏,导致体内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缺乏继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只要加强相关物质的补充,就会改善。可是牲畜数量有限,无法提供全军,这才不得已用在一百人身上。
接着,谢岩又按照考查名单,将分数最低的五十人叫出队列,告诉他们将和冯宝管辖的那九十多人共同组建“后勤保障队”。
这些人不干了,哭的、喊的、叫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反正就是一句话,死活不肯和那些老弱为伍。
谢岩再三保证,此战功勋和财帛人人有份,而且还费劲口舌的解释了“后勤保障”对一支军队作战的实际意义,这才勉强让他们同意“先试试看”。
对于剩下的四百多人,谢岩将他们分编成三个“战斗队”,第一队人数一百五十,由弓兵、枪兵和刀盾兵混合组成,主要作战任务是战事后期对敌散兵游勇进行追击;第二队人数一百,全数装备“陌刀”,主要作战任务是打散敌密集阵型或者应付敌军密集阵型冲锋;第三队人数最多,超过两百,以每十一个人为一小队分列,按谢岩的意思,他们将照搬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成为最主要的作战部队。
上警校的时候,谢岩曾和同学聊天时讨论过,大家都一致认为,在“冷兵器”时代,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法”最为接近后世的“诸兵种合成”理念。
谢岩不是专门研究军事的,更不是军事天才,他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历史上现成的,并且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法。
第一队和第二队的训练,谢岩不用操心,大唐有现成的方法操练,士兵们也大多熟悉,只需要经过强化即可。
唯有“鸳鸯阵法”,谢岩向三名军官和四名文官足足讲述了一整天,他们才明白阵法的精髓在于根据实际情况,临战决定阵法的使用。
虽然把这些个官员们听得是头晕眼花的,但是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机动、灵活且变化多端,就是复杂了一点,得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谢岩顾不上那么多了,教会军官们“鸳鸯阵法”各种变化之后,训练之事,他就不管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办,一个是制作“鸳鸯阵法”需要使用的兵器,另一件事,在他眼中,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找到“石炭”,即后世说的“煤炭”。
根据军中文书记载,曾有军士在“武平堡”西北方向发现过“石炭”,只是发现者后来在作战中身亡。谢岩根据这一记录,找到那军士的同乡和好友询问,证实了此事为真,只是事情过去很久,加上“石炭”在大唐用处极为有限,从不受重视,所以他们也不记得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能源都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谢岩深深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当他把手上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之后,即带着五十个人,就驾乘十具马拉爬犁出发找寻“石炭”去了。
冯宝听说谢岩亲自带人外出后,不禁长叹一声摇摇头,他就搞不明白,这么“拼”干什么,再想想自己这些日子教那些人练习“滑雪”时遭的罪,他头一次心里萌生了“要离谢岩这家伙远点”的想法。
各项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也总是层出不穷,好在所有人目标一致,动力十足,总算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事,一切都在按照谢岩的设想中前进。
谢岩总算回来了,还带回来装满十个爬犁的“石炭”,他需要这些“石炭”替换掉柴,用来作饭、烧水,在军营各处安置“炭炉”取暖。
林运见谢岩在屋中安置“炭炉”,大惊失色,连忙阻止,说:“‘石炭’燃烧会产生‘炭毒’,会毒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