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二)(2 / 2)
“说得好!”谢岩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跟着道:“仅以‘军略’而言,许兄谋划足矣,若再辅以其他,当可以呈高侍郎。”
“其他?”许恢愣了一下,以带有明显不解的眼神,看向谢岩,同时问道。
“故纸堆中,定有答案。”谢岩如此一说,还真不是“卖关子”,对于前汉经略西域的具体做法,他仅有一个大概印象,所以只能作出点提示而已。
强大的国力,勇猛的战士,加以灵活多变的手段,那才是真正统治西域的最好“策略”,尽管谢岩从来没有专门思考的这个问题,但是他知道,大汉王朝直到国力衰弱的末期才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那么,在此之前,定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所以他给出了“提示”,就是希望许恢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从而给朝廷呈报一个最实用的“策略”。
许恢并不笨,他回去以后很快便琢磨出了谢岩的意思,只是他读书不多,实在不知从何入手。
好在,许恢身在“皇家卫岗学堂”,又是“军事兴趣班”的先生,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容易可以去询问旁人,甚至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学生们……
很快,“军事兴趣班”全体学子们都知道了朝廷“征询策略”一事,于是所有人都拿出了无比高涨的热情,开始翻阅典籍,提出设想……
攫欝攫欝。人多的优势再次体现了出来,许恢个人的构想,在参与学子们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而对于前朝往事所知甚少的缺憾,在学子们的查阅之下,逐渐得到补充,完善,慢慢的,一个完整的“大唐经略西域策书”——成了!
几天后,高远拿到了许恢亲自送到府中的“策略文书”,先是仔细阅看,而后又作了详细询问,待彻底了解文中思想及内容后,终于觉得没找错人,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两日后,即“十日期限”的最后一天,高远于朝会之上,当殿呈上奏疏。
李治当时并未细看,而是于散朝后,召集众宰相及“兵部”官员连同军方的几名大将军齐聚“贞观殿”。
一番礼仪之后,李治开口道:“高卿家不妨直说‘经略西域之策’,也好让众卿共参一二。”
高远闻言不敢怠慢,起身缓缓而道……
许恢在拟定的“大唐经略西域策书”当中,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在西域原有驻军近四万的基础上,大幅度消减五成,仅保留一万五千步卒和五千骑兵,主要驻守在“西州”附近;其二,充分利用“大唐驻守波斯”的一千精锐骑兵,让这支军队在来、去之时,分走南北两条路,以最大限度覆盖西域疆域,以便威慑不臣;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发生大规模战事或者叛乱时,对忠于朝廷部落的出战方式,从“征召制”向“雇请制”改变。
“征召”忠于朝廷的部落出战,是中原王朝常用的手段,基本上是无偿的,唯有打了胜仗,才可以瓜分到战场缴获;而“雇请”,实际就是花钱请人打仗,后世有一个专有名词——雇佣兵。
高远还就“雇请制”专门做了解释,即因为是花钱雇的,所以军队的指挥权就得交由大唐将领,如此可改变以往部落首领率军出战时,因考虑自身利益过多,经常发生作战不力等情况,致使贻误战机,严重时甚至发生临阵脱逃等情况。
。高远是说完了,可整个大殿内,那是一片沉寂,任谁也听出来——所谓“雇请”,实则是花钱“购买”胡人部落的“军事指挥权”,可是,这么重要且宝贵的东西,人家会“卖”吗?
当有人提出此疑问时,高远给出了一个答案——不接受者,视为叛逆,当诛之!
此言一出,群臣震惊,唯有大唐皇帝李治,嘴角上扬,无言地笑了一下。
李治记得清楚,当日与李绩、谢岩论及“军制”时,两位最信任的臣子皆认可一个观点,那就是以大唐如今的强盛,完全采用“强汉”的做法,对于一切“不尊号令”的蛮夷,皆可以武力威服!而眼前的高远,显然也是接受了这种思想,并提出了直接具体的方法,当然,总体没有超出“恩威并施”的范畴罢了。
李治高高在上,没有对高远提出的“策略”发出一句话,仅仅在臣子们表述各自看法后,淡淡说了一句:“高卿家所提‘策略’,事关重大,众卿不妨细加参详,明日朝会再做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