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折 旦(2 / 3)
“唉,老王你不是挺了解戏曲的吗?给我们大伙讲一讲,他们这是唱的啥呀?”我一回头,左后方一个穿着短袖的光头男正笑着问旁边一个手握扇子,有些富贵胖的人。
“是啊,给我们都讲一讲呗。”一旁的人也跟着应声附和着。
那个男的手握扇子一脸得意说:“害,他们这个叫做昆曲。”
“啥是昆曲?”旁边的一个人插了句嘴。
“你知道离咱们这不远的昆山吗?”男人回头问别人。
“那能不知道吗?前天我还吆着公司里的猪去昆山配种呢。”说完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得,大伙知道就行,这昆曲啊,就是出自这昆山。话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魏良甫的人,是昆山本地人,平时对戏曲颇有学术,擅长唱昆山腔,用词传情,形式规范得体,与当地特色这一结合呀,唉,就形成了这昆曲。
这昆曲啊,数百年的历史,日益发展,从地方戏逐渐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门戏曲,特别是到了元代,著名戏曲大家关汉卿写下《牡丹亭》的折子,昆曲就进入了繁盛时期,那精彩的情节,华美的词藻,着实让人惊叹不已啊。明清时期,这江浙一带的豪绅地主们,为了显示自己家的地位和财富,往往会有自己家的戏班子,这昆曲戏班也就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
不过后来呀,这京剧兴起了,地方戏也在不断的发展,昆曲那些旧情节,陈旧的本子,死板的表演形式也渐渐被人们所厌烦,再后来呀,那些昆曲大家呀,该转行的转行,该破产的破产,谁成想最后落得如此田地。
那些不出名的戏子,就在民间自己组成戏班子,为了维持生计,也就只能下乡唱戏来混口饭吃喽。”
众人听得兴致勃勃的,一个农民又问道:
“老王,听你这话意思,这昆曲到现在快灭绝了呗?”
老王摇摇扇子,看看台上正准备下一场的戏子们,顿了顿,回答道:
“灭绝倒也不至于,只不过这继承人一代比一代少喽。”
我听到这也连忙问道:
“那现在他们收徒的要求难吗?”
那个男人回头看我,满脸笑容又细心的给我讲。
“按照以前的行规呀,这唱戏是要三岁学起,五岁功夫就要到家,八岁就要上台,而且还要有正规的拜师礼,那拜师宴呀,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