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 秘密电话(1 / 2)
针对东京审判的问题,中央委员会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决议,在多数问题上,联盟都可以做出让步,唯独有一点,那就是在战俘的问题上,联盟是不会做出太大让步的。
在对日作战中,苏军几乎是全歼了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驻扎在朝鲜的日本军队,除了在战斗中被击毙的近八万人之外,其俘虏的日军总数,也接近了六十万。对于在卫国战争中遭受了巨大人口损失的联盟来说,这几十万的日本战俘,无疑是一批数量足够多,同时也足够廉价的劳动力,因而,在对日作战尚未结束的时候,联盟的战后重建委员会便已经做出了决定,将这些战俘陆续的送到了西伯利亚等地,让他们去参与劳动去了。
而在日本投降,美国人在日本设立了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之后,以麦克阿瑟为首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就向联盟提出了要求,希望联盟能够释放日本战俘,并将他们送回日本本土。
在过去几年的侵略战争中,日本人几乎给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都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经济和人口损失,而与此同时,其自身所蒙受的损失同样非常的严重。而按照美国,亦或者说是按照麦克阿瑟的既定战略,他在对日本完成一定的战后改造之后,是需要将废墟中的日本重新建设起来的,而任何形式的战后重建,显然都离不开劳动力的充足保障,所以,能不能将苏军俘获的日本战俘争取回来,对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其实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一段时间里,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一直在同联盟一方的代表,洽谈关于日本战俘的回归问题。
但根据联盟中央目前所作出的决策,这些数量庞大的日本战俘,显然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回归日本的,毕竟这些战俘不仅是免费的劳动力,同时也与联盟的远东开发政策密切相关。
在联盟战后重建问题上,莫斯科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西向”的观点,一种是“东向”的观点。所谓的“西向”,就是着重开发乌拉尔山以西,即联盟的欧洲部分,而“东向”的观点,便是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尽可能向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转移,并着力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
在战后这段时间里,经过一段时期的争论和辩驳,最终还是“西向”的观点占据了上风,所以,从去年岁末开始,一系列战时搬迁到乌拉山以东的重型企业,又开始陆续的回迁。
而随着这些企业的回迁,乌拉尔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又开始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地方经济迅速下滑已经成为了定局。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尤其是在远东地区的发展建设问题,莫斯科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投入足够资源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观点,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去开发”模式,也就是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而是保持它的现状,从而尽可能将人口向西部地区集中。
到目前为止,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还处在僵持之中,主要是联盟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这样的事情,另外,计委有关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方案,也已经实施了几个月了,在这个时候作出新的调整,显然不太合适。
自从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以来,维克托也对远东的一系列情况,做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实际上,开发远东地区在苏联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如果继续往前推的话,乃至在帝俄时期,开发远东便已经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话题了,当初的西伯利亚铁路,就是在积极开发远东的政策下修建起来的。
而在联盟成立之后,莫斯科对远东的大规模开发,实际上是在内战结束之后就开始了,更准确的说,是在一五计划执行期间便已经开始了,而到了三十年中后期,这种开发的力度达到了最高点,其主要原因,便是日本人在远东地区的持续扩张,令莫斯科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不过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在莫斯科的构想中,联盟对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源利用,一个是军事工业建设。
资源利用就不用说了,毕竟远东也好,西伯利亚地区也罢,都是联盟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这两大地区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就是联盟工业建设的最坚实后盾,莫斯科不可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至于军事工业建设,这与联盟三五计划制订期间的决策密切相关,因为在二五计划的规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集中全力,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建成联盟最主要的军事工业综合体。
三五计划制订期间,正好是一九三八年,当时的莫斯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战争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德国的军事威胁,因此,这项规划其实就是为了应对德国人准备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莫斯科当初的这项决策是无比正确的,因为三五计划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目标,却也为后来的重工业东迁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