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郑乡贡的气(2 / 3)
而当中当即喧哗起来。
“沈半城家的衣物,当然价值连城。”
回答问题的,刚好是沈家三公子。
“诸生可知贫苦百姓家用什么御寒?平日又靠什么避体?”郑一松继续问道。
众人将目光集中在学堂里的角落,那边坐着的,家住城郊,是最贫苦的了。
“学生所穿,乃家母亲手操办。屋后有桑田数十亩,养蚕缫丝,集丝成布。所费无非是一些人工。”此生丝毫不以家贫为耻,回答落落大方,别有一番气度。
可是,家有良田,又能穷到哪里?能上得了府学的,又有几人,家境真的匮乏?
“沈东岳、王汉云两生请坐。大家可知市场上一匹平常的绢布多少钱?”
有一人出声,“郑博士,我知道。一匹绢布五百钱。”
“能出得起五百钱购买绢布用于制衣的,扬州城有多少人?绝大部分人避体之物,都是麻、葛两种。”郑一松为公子哥们普及生活常识。
“郑博士,我们知道。家中仆人都穿这个。只是这与讲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习用功,博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绫罗绸缎。”齐安才很不礼貌地打断了郑一松的话。
“齐乡贡所言有理,我所讲与课堂无关。吾太鄙陋了。时至今日,我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御寒之物,名为棉花。所织成的布,比之丝绸,不差多少,所费不过十之一二。而棉花易生,产量又是蚕丝的几十数百倍。”郑一松说到此处,痛苦极了。
百姓原可以不苦,却因为上层恶意阻拦,生活水平一直在堪堪满足“活着”的基本线上。
齐安才被落了脸面,眉头紧皱,凝思片刻,心里就有了主意。只听他继续说道:“我从未听说过此物,但既然郑博士说有,我相信天下确有此物。不过新事物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过程。”
他由愁转笑,洋洋洒洒似乎有千字要说。
“我翻了典籍,汉魏就有其记载了。”郑一松大声抗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