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又要种田?学学印加!(1 / 2)
为了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种田就是一步,粮食等于人口;等于生产力;等于军事力;等于文明一切的基础。
虽然说灵鹿源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资让我们完全吃喝不用愁,我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尽情的在别的方面做文章,但是如果因为物产资源丰富就放弃扩大这样的优势,我和蠢猪又什么区别?
就拿非洲举例。为什么非洲人不种粮食?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土地不适合种粮食吗?
其实并不是,非洲的土地相对还是比较肥沃的,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而且非洲有部分区域还有着非常肥沃的黑土,所以并不是土地的原因。那为什么非洲粮食的产量还会那么少?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是气候原因,非洲气候炎热干旱不适合种植。事实上,非洲的气候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热带雨林地区,雨量充沛,反而更适合水稻等植物生长,所以也不会是气候的原因。
核心原因就是物资太丰富了,一个个“饭来张口”给“懒”惯了,懒的不会用脑子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了,让自己几百年都没有任何科技和思想上的进步,而有多少的非洲地区仍然是部落氏?所以就被欧洲这么多的国家欺负。
再比说如印加,它曾经是美洲最大的帝国,存在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其疆域跨越了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等地,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
这个帝国最大的问题它的核心位置处于地形非常复杂的安第斯山脉上,山的西边是干旱的沙漠,山的东边是潮湿的热带雨林,也就是说印加帝国没有平原,几乎全是丘陵,高海拔地区土壤稀薄,气候寒冷,想要下雨基本看脸,总之印加帝国不具备任何发展农业的优势。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种田,可以说是逆天而行。
如果被这种地势所打败,那么印加就不可能拥有超过一千万的人口。而这关键就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叫“梯田”的东西。这个梯田就像咱们中国云南,贵州那里的梯田差不多,不一样的是印加人需要将斜的山石地给挖平,建好挡土墙,填上岩石,最后再卖上沙子和土。岩石和沙层有助于排水,而挡土墙白天会吸收太阳热量,晚上再释放,使土壤变暖,防止一些对霜冻敏感的作物受到损害。
而这只是基础,如果没有水一切都是白扯,所以在建梯田之前人们还需要开凿运河与水渠,将高山上的泉水与融雪导入梯田。
印加人还根据不同的海拔位置种出了不同的作物,低海拔地区种植烟草和古柯,23~32米种植玉米,32~39米种植藜麦,1~39都可以种土豆,至于4再往上爱咋咋滴吧。值得一提的是印加人对土豆情有独钟,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土豆的文明,他们大约培养了2种不同的土豆品种。甚至发明了“薯片”这种吃法。
当时的印加大约建造了一百万公顷的梯田,几乎有山脉的地方就能看到这种奇景,但是建造这么大面积的梯田可不是说着玩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同一种海拔高度的ls当一天农民工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当然除了这些,印加人还修建了闻名世界的“印记路网”,“印加路网”建在了海拔6米的安第斯山脉的山脊上,算是低配版的高速公路了,“印加路网”主要由东,西两条路线组成,在东线道路横跨普纳草原和高山峡谷,西线道路在沿海平原修造,两条主线路中间还修建了众多的支线将道路连接。
这些道路为印加人提供了通信,人员调动以及后勤支持提供了简单,可靠,快速的路线,而这些路网算下来总共长达4万公里,4万公里啥概念?那就是绕地球赤道一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