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忆堵胤锡 南明形势(2 / 3)
【说】
接下来极有可能是熬熬资历,告老还乡去做一个乡绅。最终如大部分士大夫一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明末风云飘摇,摇摇欲坠的危机存亡之际。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外有满清八旗的步步紧逼。这种乱世,让堵胤锡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堵胤锡成为弘光政权的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后,南明所面对的形势虽然已经异常凶险,但未尝没有抢救一下的机会。
顾横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对当时的局势进行复盘,发现虽然北京失陷,满清入关,但是大明并未完全丧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而另一方面,满清虽然获得了吴三桂的降军并占据了华北,可是统治根基并不牢靠。
李自成军不仅因山海关与潼关之战元气大伤,在李自成战死之后,这些农民起义军更是失去了主心骨,成为一群惶惶不可终日的流寇。
如果此时的明朝君臣能够审时度势,收编残破不堪的李自成余部,接济华北的反清义军,则进可以收复华北,退也足保江淮。
然而,在这时,明朝君臣却对局势产生了致命的误判,严重低估了满清的威胁,依旧将已经被打垮的大顺军视为头号的对手,史可法甚至还写信给多尔衮,做着郭子仪联虏平寇的美梦。
大明君臣的短视,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扬州、南京先后沦陷,史可法与弘光帝也先后被俘殉国。可以说是这对君臣为他们的误判而付出了血的代价。
难道这时真的就没有人看到收编农民军共同对抗满清的必要性吗?
有,这个人就是堵胤锡。
早在巡抚湖广之初,堵胤锡就敏锐的看到满清的威胁,提议收编农民军共同对抗满清。与当时的很多士大夫不同的是,堵胤锡并非一个只说不做之人,他有着极强的行动力。
在南京陷落后,堵胤锡建立了“君子营”,设科募士,他亲自去观察和了解当地青年的状况,测验其胆气和力量,决定招募300人,分成10营,取越王勾践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丁,而称为君子,以示尊重之意。
在这之后,堵胤锡升任佥都御史,被隆武帝委以巡抚湖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