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三) 有陈慕山的面子大吗?(3 / 6)
熬过潮湿的夏季,迎接来旖旎的秋,边境观光业复苏,拉动微观商业,一根煮玉米卖到十五块。不能问,问就是优质山地玉米。
对于外地过来的游客而言,这是一个发展停滞的边境县城。
工业浪潮像狂流一样卷过。
不过也就是卷过了。
然后白驹过隙,钢铁生锈,狗叫鸡鸣连声而起,城市的名字被宏大叙事遗忘,血肉萎缩。
留下卫生死角里不明的水渍,消防难以达标的ktv,修脚房。
还有戴着金镶玉演富二代的假货卖场销售,和永远在大巴上激情卖惨的当地导游。
但它还是个好地方。
本地人在他们认知之外的钢铁骨架下又烧起了柴火,半亮不亮的霓虹灯招牌挂了起来。
绿皮火被取消了之又重新开通,水土不服的都服了。
它足够卑微,又足够复杂。
所以很神秘,外地人轻易搞不懂。
张鹏飞从省城的大学毕业以后又回来了。
正如易秋所说,最初他完全可以考省城的编制,但他没有,悄无声息地进了特勤队,娶了本地的女人,在玉窝扎了根。
福利院与他同龄的十几个人,留在玉窝的最初只有三个人。
一年两三聚,人却越来越多,最后大部分都回来了。
说不上来这个地方有什么魔力。
这一次的局就组在“风花雪月”的大包厢。
旧派酒楼,厅堂敞亮,大门一开到底。但所有的装潢都过时了,木质桌椅甚至有些霉味。
张鹏飞进去的时候,除了易秋,其余人已经到齐了,每个人都刻意收拾过,他在车上临时换的一件卫衣有点过一随意,但他也没在乎。
包厢是二十个人的标准,来的总共十个人,坐起来过于宽松,张鹏飞扫了一眼,发现没有人挨着坐,空出的位置上面放包的放包,放衣服的放衣服。年轻的人低头玩手机,上了年纪的人只有一个,是以前福利院的护理部主任徐英。
张鹏飞上去打招呼。
“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