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宝藏之谜(1 / 3)
&emsp&emsp第38章 宝藏之谜
&emsp&emsp贾宪听了包公的问题,先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看得众人一阵发蒙。
&emsp&emsp只听他说道:
&emsp&emsp“书中确有解题之法,术文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十减之,即得。’,答曰:‘二十三。’”
&emsp&emsp“不过此解题术文仅限于以‘三’‘五’‘七’为定数的题目,金牍上的算题,却不能用此法求解。”
&emsp&emsp徐良讶异问道:
&emsp&emsp“贾老先生,你刚刚说的这什么算经上的题目,与金牍上的算题何其相似,难道没有变通之法?”
&emsp&emsp贾宪沉思半晌,才回答道:
&emsp&emsp“三将军说的甚是,老朽也认为应该有变通的解法,但需要些时间考虑一下。”
&emsp&emsp他转向辛子秋,说道:
&emsp&emsp“小秋,你有何看法?”
&emsp&emsp辛子秋抱着肩膀,看着题目,沉思起来。
&emsp&emsp正如贾宪所说,这是“物不知数”题,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又被称为“孙子问题”,“韩信点兵题”,“鬼谷算”等等,涉及孙子定理,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非常有名。
&emsp&emsp这个题目在《孙子算经》中的解法很简洁,但不具有一般性,三个除数只能是3,5和7。
&emsp&emsp直到差不多二百年后,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在著作《数书九章》中,创造出了“大衍求一术”,才给出了这类问题的一般性解法和解题程序。
&emsp&emsp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方著名数学家高斯,最终给出了建立在现代数论基础上的系统解法。
&emsp&emsp而他的方法,其实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基本一致。
&emsp&emsp可见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之昌盛发达。
&emsp&emsp这道题目在辛子秋这种现代数论高手眼中,并不算多难,通过分解质因数法剔除公约数,然后再建立线性同余方程组求解即可,步骤很固定,没什么新意。
&emsp&emsp甚至他只要稍微花点时间,都能心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