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1 / 4)
效率这种东西,是最能反映一个政体是否腐朽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速度及其合理性,就是效率的本质。
像郑勇他们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一万人的住房问题,这在当今大明或者鞑清,或者别的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都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要说当今这颗星球上最先进的体制是郑勇的团队,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解决了住房问题,就完了吗?就要解散队伍吗?就要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郑勇趁势打铁,利用这一套有机的组织架构还在,就继续向着被暂时搁置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发起了攻坚。
在攻坚住房的这一个月里,李四五已经充分的通过自己建造起来的一个作坊式的车间,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终基本上获得了暖水瓶的研究和制造的技术与生产流程,他以文件的方式上报给了郑勇,而郑勇又在他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强大的后世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之后就是集体讨论,并把最终的修订本发往山东,在获得了山东的认可之后,立即进行拆分,把需要在山东加工的部分留下来,剩余的再返回南京。
如此,南京部下达到了攻坚上海工商集团玻璃器皿制造厂的建设,时间正好赶得上,于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轰轰烈烈的玻璃器皿厂的大建设又开始了。
而就在他们进行玻璃工厂建造的时候,南京总部关于玻璃器皿制造厂的运行及领导管理班子的配套,职工的招募与组织,也都开始了讨论。
工厂建造完成之后,就要进人,立即组织试生产,之后就是利用过年这个重大节日,把暖水瓶正式推出去。
而在这个工作大致完全之后,关于造船所的一期工程,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就是效率。
与此同时,航运分公司已经有了八条船,其中三条为二千料,六条为一千料,加在一起就是一万二千料的一次性运力,在钱管事的调整掌控之下,这一万二千料的运力,立即就成行了。
这从另一点上,也加速了,各工程的进度,特别是山东到南京的运输,陆上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二,当然,到了冬季,北方进入到了冰期之后,海运到底还能不能正常运输,还在讨论中。
随着海运能力的提高,本来以前一些想要迁徙到江南的一些工厂或作坊,现在也暂时不动了,而是进行扩产。
如今山东的工厂已经有十几座,在厂的职工达到了三万多人,加上外围的商业等,整体上就有近五万人了,这可是一支非常大的队伍,随着上海工业基地的逐渐建设,这一个数据也将会随之上升,郑勇给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总体要达到十万人级别。
其实,江南的桑,麻以及棉花的种植量越来越大,而相应的粮食产量却越来越低,这对于正经历小冰河期的现实环境,其实并不友好。
可是,郑勇却无力改变,因为,他是无法掌控整体的,他只能掌控自己的这个小团体,他只能保证自己这个小团体的效率,以及生存的安全性,别的他也顾不上。
十万人啊,这十万人可是都需要他来养,一个马虎,就会出事情,所以,他无暇顾及其他,而是专心的发展壮大,以便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便让自己发展的更快。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生存与发展,为了生存就必须发展,而为了发展也就必须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这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生存与发展,其实是谁也离不开谁,是结合在一起的。
郑勇他们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努力的工作中,暖水瓶的样品被制造了出来,第一批二十个,都被中高层给分了,每人每天都在使用,都在观察,都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