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倭国姓李(求追订月票)(1 / 6)
倭国的京都又被称作平安京。
公元794年由桓武天皇迁都至此,并以“平安”命名,寓意着和平、安定和繁荣。
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受到了中国古代长安城的影响,被认为是模仿了中国唐朝的京城。
其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朱雀路作为轴心贯穿南北,城市被划分为左右两京,即长安和洛阳,中间是皇宫,周围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此外,平安京还借鉴了风水学的理念,选择了地势险要的地方作为都城,以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京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模仿了唐朝的京城,而且在城市规划上也尽力做到了与中国古代都城相似的效果。
不过,因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两大事业半途而废,京内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区划而来完成罗城等处的建设。
右京(长安)又是池沼星罗棋布的低洼地带,呈现一片“人家渐稀,几近幽墟,人去无回,屋坏不修”的景象。
因此,人家大都集中在左京(洛阳)四条以北的高岗干燥地带。
院政时期,又以流经左京极大路东面的鸭川以东白河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离宫,使得左京更加繁荣,因而倭国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洛都”。
倭国的战国时期,那些大名带兵攻入京都被称为“上洛”。
李献忠这也是成功的完成了一次“上洛”。
由于战争的关系,此时的京都城内显得有些凌乱,街道上满目疮痍。
不过倭国天皇所在的京都御所依旧完好。
这里也成为了京都最后一个没有向华夏投降的地方。
无论是效忠于天皇的保皇势力还是依旧效忠于德川幕府的武士,此时都聚集在了东边的建春门。
尽管许多人此时已经是衣甲不整了,不过他们仍然手持着倭刀同铁炮,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在这群残兵败将的身前则是一群手持棍棒的和尚。
倭国的僧侣与华夏不同,他们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战国时代,许多寺庙都是拥有僧兵的,僧侣同藩国的大名都是有合作的,甚至可以将寺庙看做是一股政治势力。
毕竟倭国的政府远不如华夏的中央政权,无法将佛教去政治化,只能任由这些僧侣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