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父子夜谈(2 / 4)
“三川郡尚好,儿子不是自夸理政优异,而是三川郡在先皇帝亲政之前就已经纳入大秦版图了。只是儿子从由经过三川郡转进的赋税、役夫、刑徒中了解到情况看,山东各郡的压力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百姓的怨气极大,已经开始出现匪盗增加的情况。据儿子估测,一旦有人振臂一呼,很可能会出现遍地反旗的情况。”
“泥足之民造反,纵有百万,又如何与大秦锋锐抗衡?这是为父对陛下保关中策略的不解之处。”李斯眼中掠过一丝轻视。
“不然,大人。”李由苦笑了一下,“若只是百姓举旗,确非大秦百战锋锐的对手,怕就怕六国旧族趁势而起。当年先皇帝气概恢弘,对旧族毫不在意,也导致这些异心之类未被清除干净。如果山东真的乱起,故遗族们会放过这个机会?庶民不足虑,然六国旧族中却有许多知战、善战之人,这些人才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李斯听李由这样说,若有所思的喃喃言道:“陛下申明先保关中的策略时,也说过是想要让这些借庶民之怨、行复国之事的遗族自我显露。也罢,如果大秦能够度过这段时日,或许会比先皇帝之时更加稳固吧。”
李由赞同的点点头:“也许,看陛下的方略如何继续了。陛下让儿子与大人共同修律,也是着眼于长远。不知大人对修律之事……”
“为父怎会让你为难?”李斯笑了起来,“为父虽然依旧认为,以法治民乃是国家强盛之源,严法才能出顺民。不过既然陛下让你主修秦律,你就按照你的想法放手做吧。至于为父所不赞同修废的律法,你将为父的意思注解于旁,让陛下和公卿们去决断。陛下给你、给我们李家一个机会,我们不顺应陛下之意,那就太不知进退了。”李斯语气中含有一丝萧索的意味。
“大人不必如此。”李由劝慰道:“大人已经古稀之年,也实在不宜再过辛劳于政事。陛下也没有忘记大人,这不,隶书范本和修法之事,都仍在借重大人之能吗?”
李由说着突然想起一事:“阿翁,陛下在论及第一等律法时,曾言说‘大秦无封王,否则即便王国内也必须坚决实行。’大人觉得,陛下此言中,会不会包含再启分封的意思?”
“这个……”李斯也觉得有点拿捏不定,“陛下只有总角之龄,你认为陛下会如此隐晦的表达什么意思吗?”
“儿子也是说不准。”李由犹豫不决,“陛下年岁是不大,应不至于有如此心机。只是儿子在与陛下奏对之时,惊异于陛下的思路,已然完全忽略了陛下的年龄。所以……儿子只是想,大人于先皇帝之时是坚决反对分封的。万一若陛下提及分封之事,儿子要如何奏对?”
李斯沉默了半晌,然后轻轻说道:“为父参政数十载,朝堂中一直未曾有意结纳其他朝臣共同发声,而一向以先皇帝的马首是瞻。即便向先皇帝建言,也是先揣测探查先皇帝的想法而后定。”
“单从政事上看,分封分权,不利集权,不利税赋集于朝廷统一运用,为父认为会有损大秦强权,还会产生封王反叛之隐患。为父探知先皇帝亦是如此看,所以为父敢于坚持。但如若今上意欲分封,你可在单独奏对时试探陛下口风,再和缓的阐明己见,却不要在哪怕仅仅只有公卿的朝议时表露于陛下不同的态度,更不要在大朝会时与陛下拧着干。”
李斯带着一丝苦意笑笑:“如果陛下真的坚持分封,你可考虑一些尽量弥补分封缺陷的方略向陛下建言。不仅是分封,若有其他政略上与陛下相左,也都应如此。新君登基,近日又有如此之变,你乍入朝堂,需适当观望。须知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之上万勿做直臣,而要做智臣。为大秦臣子要为大秦理政,但也要顾及家族的利益才是。”
李由向李斯深深一拜:“阿翁金玉之言,儿子记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看着吧,以后朝堂上会出现许多新面孔的。”
李斯自言自语了一句,又对李由言道:“诸子百家中秦国一向以法家治国,先皇帝更是赞同严刑峻法治民。而从陛下让你重修秦律的角度上已经说明,无论是大公子之仁,还是陛下之仁,都势必会有其他学说被引入,或孔孟、或黄老。但无论哪家,法不可轻废,这一点还是要尽量坚持的。”
“山东不稳,或生民变,陛下也是在想各方面的办法安抚百姓。法也是因时而变的,一味的强压,总有压不住的时候。这一点儿子觉得陛下是对的。”
听到李由的话,李斯倏的抬头望向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