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师兄弟间的切磋,苦海种莲!(1 / 5)
在接待室中,蒙恬看到一位身穿朴素布衣的中年男子正站在窗边凝视着外面的景色。
眼神深邃,面容刚毅,显得非常沉稳。
这便是郑国渠。
如今,他正讲解对于水利相关的事。
对此,蒙恬暂且不出声,他倒要看看……对方所习师尊何种道法。
殊不知这一切的郑国渠指了指桌上的地图:“近日我正在研究秦国南部的水利问题,这里的河流多,但每到雨季便会泛滥成灾。我有一计划,希望能够调节河流,既利于灌溉又能防止洪水。”
蒙恬听后深感兴趣,侧耳倾听,反倒是其他水利学士便围绕着地图讨论起来。
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一位水利署的官员带着几位身穿官袍的士子走了进来,他们看起来态度严肃,显然是来针对郑国渠的水利计划进行辩论的。
“郑先生,我们对您提出的水利计划有所疑虑。”领头的官员开门见山地说道。
郑国渠微微一笑,平静回应:“请讲。”
“首先,您提出的河流调节方案,是否考虑到了雨季和旱季的差异?若是在旱季过度调节,可能会导致河水断流,影响农田灌溉。”一位士子提出了他的疑问。
郑国渠详细解释了他的方案,指出通过建设水闸和蓄水池,可以在旱季储存雨水,在旱季释放,保证河流的流量。
“但是,这样的大规模工程,耗费巨大,且施工时间长,是否真的值得?”另一位士子挑战道。
郑国渠则回应:“水利工程是长远之计,一旦完成,可保几代人安居乐业,这点投入是值得的。”
辩论接连展开,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场面一度激烈。
蒙恬虽然不是水利专家,但他聪明过人,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反而听得津津乐道。
一个身材瘦削的士子质疑道:“郑先生,您的计划虽然宏伟,但考虑到秦国目前的国力和资源,是否过于理想化?我们应当实事求是,逐步推进。”
郑国渠不慌不忙地回应:“诸位,我理解你们的担忧,但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放弃长远的规划,秦国的强盛,不仅仅建立在短期的军事征服上,更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利工程正是国之大计,不可忽视。”
另一位身着青衣的士子插话道:“郑先生,您提议的工程涉及的地区广泛,如何确保在不同地区的有效实施?每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都有所不同。”
郑国渠点头认可这个问题:“这正是我计划中需要考虑的,每个地区的工程都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将派遣专业的水利工程师进行现场勘察,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蒙恬这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郑先生,我观察到您的计划中涉及了不少新技术和方法,这些是否已经过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