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这一生何其窝囊(2 / 3)
当年,高帝刘邦分封第四子刘恒去代国做代王时,母舅薄昭本一直在宫里做郎中令这种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的内臣。
然后就随外甥去了代国,帮他跑跑腿、出出主意等打理一下政务和家务,慢慢发展成代国的一大势力,后来为代王去长安登基为帝时还出了大力。
另一个例子,是当年吕太后把淮南王刘长养大后,遣他去淮南国守土时,也是派了他在赵国的亲舅父一路陪伴照顾他,直到在淮南开枝散叶。
事实证明,无论母系还是妻妾系的外戚,都很可靠。
到现在刘启分封诸子为王,依然优先启用妻妾家族的外戚去藩国辅佐年轻的藩王在当地治理和扎根。
但刘启就不担心这些外戚在藩国坐大么?
基本不会,娘舅作为外戚,与皇室多是婚姻带来的依附关系,除了勤勤恳恳为尊贵的外甥卖力,取而代之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像长沙王刘发,一个年仅十多岁的少年,忽然来到完全陌生的南疆长沙国,他懂什么?能做什么?看得懂当地属臣们呈上的文本么?
仅靠刘启派驻过去的藩国丞相和太傅,能解决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困境么?
所以,母系里的娘舅就派上了用场。
所谓娘舅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除了父系的堂兄弟外,就母系里娘舅是最亲的人了。
就汉五十余年的历史,两次发生大规模举兵造反的,都是刘氏宗室之祸:一是吕太后驾崩后,齐王刘氏兄弟联合楚王父子,与长安少数功勋大臣串通,杀了孝惠皇帝一脉的后嗣和母家外戚;其二就是不久前的七国刘氏诸王之乱,与外戚无关。
刘启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外戚要的不过是富贵,有天然的动力支持自家的藩王,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却很难得到权力的法统地位。
因为刘彻年龄幼小,也是刘启心血来潮封的王,估计十岁之前都不会亲自去看一眼自己的封国,只能依靠臣属治理了。
像娘舅王信,田蚡,都将有机会奔赴胶东国,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微小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