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山湖夜话(2 / 3)
远处传来红衣女人飘忽的声音:“今天算你们走运,让你们多活两日,你们的命我要定了。”众人听见后,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又是一次死里逃生,难免心头一宽,仿佛千斤巨石落了地。胡安、小金子围在太子身边,唐仰吾、刘伯兴把昏迷的杨雄、李荣和唐仰吾抬到一处,准备施救。
“小心暗器”,何两生突然飞身而起,抽出宝剑舞动成一片剑雨,冲到了前面。随着叮叮当当之声,数件飞刀被磕飞,散落在地,泛起点点蓝光。然而,何两生只能抵挡一侧的暗器,另一侧同时飞来数只暗器,却是无暇顾及。危急时刻,刘伯兴挺身而出,抽刀在手,使出了家传的疾风刀法,快若闪电,动若脱兔,转瞬之间打飞暗器。刘伯兴不爱说话,从来不显山露水,但是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所以何两生对其功夫不禁刮目相看。
“哈哈……”一串串飘忽的笑声,在树林中此起彼伏,越来越远。
红衣女人的回马枪,差点让太子一行吃了大亏,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随着笑声消逝了许久,大家还不能十分确定她已经离开了,悬着的心总是放不下了。略略安定心神后,众人将昏迷之人聚在一处。小金子从包裹里掏出一个小瓶,说是太医院解毒的丹药,能够祛毒培元,分别给三人服下。没有多久,他们三人迷药被破解,人苏醒过来。小金子的宝贝还真不少,也不知道他的包裹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张阿牛也早已跑回来,看见这般情景,吓得吐吐舌头,不敢再乱跑了。
众人往前有了一段路,遇到岔路口。胡安介绍,右边是通往临城驿,左边通往微山湖。太子停住马匹,突然道:“孙子说过,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不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要自己掌握事情的主动权。每日来我们都被跟踪,说明我们的路线被人家摸得一清二楚。今天我们就来个出其不意,让他们琢磨不到我们的行程。我们改走水路,去微山湖。”
众人听后都觉得有道理,欣然同意。这几天来,天天都被跟踪,天天都被暗算,大家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改走水路说不定就把敌人甩掉了。还有,每天骑马赶路,早就累的不行,只是太子都没有说什么,大家就更不好意思叫苦了。现在改走水路,坐在船上,就不用这么辛苦了,说不定还可以看山观水,岂不妙哉!众人调转马头,直奔微山湖而去。
没有多久,就到了微山湖畔。这里没有驿站,胡安找了一个渔村,费了好大劲才买到许多干粮、牛肉和其他吃食,雇佣了三条马船和快船。太子用一条快船,胡安和小金子陪着。太子特意拉何两生上船,何两生不便推辞,携手上船。东宫四杰和张阿牛用一条快船,在太子船前引路。还有一条马船用来运马,以便下湖时再用。何两生不会水,还有些晕船,好在内力深厚,调整气息,逐渐也就适应了。张阿牛高兴不得了,他本就是在池水河边长大,水性极好,见水最亲,兴奋地和东宫四杰聊天说话,还要下水去摸鱼给大家吃。东宫四杰怕他耽误行程,拦着不让下水。
此时,夕阳悬于水面,映出万千霞光,湖面波澜不惊,金鳞片片连天。微风徐来,满面清凉,四寂无声,风动船铃。太子一行人,奔波数日、厮杀数场,几番恶战、几番生死,早已筋疲力竭。现在乘舟而行,远眺山景,近观水色,无不惬意放松。
太子望向何两生,感念他明大义、识大体,放下私人恩怨,连日来保护自己多次逃出险境,确实为忠臣之后,有乃父方孝孺之风貌,不禁拱手致谢:“少侠,连日来多亏你仗义相助,武艺超群,侠肝义胆,不愧为忠良之后,我这里谢过了!”何两生还礼,“太子不必客气,我乃为天下苍生着想”。此言一出,船内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没了话题。胡安见状,忙出来解围,“少侠武艺高强,我也很是佩服。今日有暇,可否讲一讲你拜师学艺的事?”小金子在旁边呼应,“何少侠,大家都共同经历了生死,看在这等交情上,你给我们讲讲吧”。
往事不堪回首,何两生本不愿触动滴血的心弦,但是碍于各人情面,又考虑到胡安想要探听自己的经历。君子光明磊落,不讲恐怕被别人看低了,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现在仍是逆臣之后,对于保护自己的人还有有所保留,能讲则讲,不能讲则会带过。想明白后,何两生从容讲述自己的曲折经历。
何两生,本来姓方,是方孝孺的第三子,本名方中泰,有兄方中宪、方中愈,有姐二人。他还不到一岁时,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反败为胜,率军直逼南京。方孝孺帮助建文帝朱允炆处理朝政,眼见形势紧张,徒有叹息,已知大势已去。一日,方孝孺在家中书房读书,家丁报有一老僧求见。让进客厅,见老僧面目慈悲,须眉皆白,自称法号虚明,出家在江苏镇江宝华山隆昌寺。方孝孺并不认得虚明,询问高僧来意。
虚明开门见山,大意是受道衍和尚委托前来。方孝孺闻言,不禁大惊失色,要知道道衍和尚乃是对头朱棣的军师。其人有通天地之能,神鬼莫测,江湖上传言为妖僧。道衍和尚现在辅佐朱棣,靖难军势如破竹,攻陷南京在即。道衍和尚虽然与方孝孺并无深交,但是久慕先生之名,尊为天下人的读书种子。他知道南京城破,方孝孺必然不会投降归顺。道衍和尚曾在燕王朱棣面前亲口求情,要求攻下南京后一定留方孝孺一命。然而,道衍和尚法力高深,知道事有不可为之者,因此另行寻求万全之策,请求虚明和尚赶在南京城破之前来到方府。目的有二:一则规劝方孝孺以后不可意气用事,二则为保方家血脉带走一子。
方孝孺长叹一声,在心里竟然对于只闻名未见面的道衍和尚,有了惺惺相惜之感。虚名和尚所言非虚,靖难军锐不可当、建文朝朝不保夕,城破之日指日可待,届时必是自己求死之时。自己死不足惜,但必然会连累家族老小,念此心中痛恨不已。感道衍和尚之高义,念虚明和尚之厚意,方孝孺谢过两位高僧的美意,但自己不会做违背心意的事情。方家有三子,同意带走幼子以留方家血脉,望高僧好生照顾。此事他虽然同意,还要同夫人郑氏商量。郑氏知道后,死活不答应,三子还不到一岁,难以割舍,即便是日后飞来横祸,作为母亲也不愿意儿子孤苦伶仃受尽苦难,不如跟在自己身边福祸共享。方孝孺劝说多时,相对泪流,郑氏还是不改初衷。无奈之下,方孝孺对虚明和尚以实情相告。虚明和尚知道事不可为,连连摇头,叹气而离府。
数日后,方府发生一件离奇事情——三公子失踪了。晚上,郑氏还亲子哄睡了三儿子,可是次日早期孩子已不在身边,顿时有了不好的感觉。方孝孺此事已经上朝,郑氏只好派家人四处寻找,没有一点线索。郑氏哭的悲痛欲绝,死去活来。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方孝孺心里清楚,一定是虚明和尚为保方家血脉,自行盗走三子方中泰。念其一片善义,感恩在怀,同时也盼望佛祖保佑三儿子顺利成长,能够长大成人,为方家留下骨血。
方孝孺所料并不差,正是虚明和尚深夜潜入方宅,抱走方中泰,回到宝华山隆昌寺。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为此前已经当面谈过;至于不顾郑氏反对,盗走三公子,实在是不能有妇人之仁,要为方家留有退身之计。如果日后方家安好,随时将三公子送回,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三公子就是对方家最好的保护。
虚明和尚不便在寺中养育方中泰,将其寄养在附近给寺庙送柴的何姓家中。虚明和尚是得道高僧,精通佛法,是昌隆寺主持。外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武林高手,师承河南嵩山少林寺。只是平时不在江湖上走动,刻意隐藏了武功,大家多不知道他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