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帝师论道(1)(1 / 2)
小地方,多数时间都是风平浪静,小地方如果时不时有大风大浪,那差不多就是乱世;
京城是天下中心,正相反,如果没有波浪,正说明狂风巨浪即将来临,最好的情况反而是,时不时来点小风小浪,京城人才觉得正常才安心。
自从杨左晕倒撤走之后,京城就比较安静,除了一些孤魂野鬼,没人再慷慨激昂,
一部分原因是,锦衣卫杀气腾腾,拉着十几个士子游街半天,然后送他们去几千里之外的青海;
看着十几个人,有痛哭流涕、有行尸走肉、有举头望天像狼一样嚎叫,却没有一个敢再说一句不敬的话,锦衣卫早就警告他们,想做英雄,就等着三族人头落地,也告诉他们,可以找人去问问三族人想不想做英雄;
还有一部分原因,京城的老人都明白,京城太安静才可怕,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但明白了又能怎么样?
作为大多数人的命运,从来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做的,只有祈求老天爷开眼,不要波及到自己,再念一句:阿弥陀佛!
作为老天爷之一的朱由校,跟帝师的谈话还在继续。
徐光启就关心种植的事,难得皇上召见,抓紧机会就问:“皇上,1.臣手上的红薯太少,2.臣也是接触不多,经验不足,担心没种成会耽误事,请皇上指点”,
朱由校安慰道:“徐爱卿,不必着急,朕已安排锦衣卫去福建和广东,也下令两地的官府协助,购买红薯,并且会请上几位有经验的老农进京,帮助你种植”,
朱由校就给徐光启解说红薯引进到大明的过程:
一种说法,引进番薯的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
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偷偷带回国。然后在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
另一种说法,福建福州长乐县陈振龙,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
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在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
朱由校最后感慨地说:“爱卿,劳苦大众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人,你看陈氏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红薯引进大明,这个比大多数念圣贤书的人,贡献更大,等爱卿种植成功,大面积推广之后,朕要给陈氏一个民爵!”
徐光启口呼:“皇上圣明,这红薯亩产几千斤,的确贡献巨大”